听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听故事

全承炫:当终点变成起点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0-06-26  点击:3455



2020年3月30日16时,结束了武汉的战役,我们医疗队132名队员从酒店驻地准时到达武汉站,准备搭乘列车返湘,此时的武汉高铁站已有些许喧嚣,送行的人员也有数百人。然而52天前的2月8日18点,当我们同一批人到达武汉站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不仅无人迎接,一切也都是未知数。在武汉的52个日日夜夜,此时此刻统统变成了回忆,昔日的终点变成了今日的起点,但这一段难忘的抗疫岁月已经深深印入了脑海。

我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一名麻醉科医生,春节期间一直在湘雅三医院感染科危重症病房支援,协助救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2月7日晚20时,正在感染科病房值班的我,收到了医院援助武汉的报名信息,没有片刻犹豫,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第二天下了班以后,来不及与家人做过多告别,便作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的一员出征武汉。

初到武汉车站,空气凝重,天气很冷,偌大的车站寥寥数人,大家都默默无言的搬运行李,不敢有过多交流。武汉的街头也空无一人,载着我们队员的4辆大巴静悄悄的穿越武汉市区来到驻地。偌大的驻地除了我们132名队员和少数几位酒店工作人员,别无他人。酒店的房间虽然很大,由于不能开空调,同时又要强调通风,其实室内温度和室外相差无几。第一晚,我盖了两床被子睡觉,还是难以入眠。还好酒店的热水24小时供应,实在很冷,我就去冲个热水澡,暖暖身子,靠这个方法,帮我渡过了武汉的寒冬。

我的工作地点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7西病房,2月9日当晚我们医疗队整建制接管该病房后就收治了48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这些患者都是在武汉医疗资源捉襟见肘的时刻来到我们病房的,看到我们,他们似乎看到了希望,有些患者甚至说,他们是提着最后一口气进来的。但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也只是非常普通的凡人,平凡到看到这么多呼吸困难的患者后,我们的心里也有些慌张,甚至害怕,但我们稍微平复了内心后,又去投入到对这些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每当我穿好防护服,穿过缓冲间,进入隔离区之前,心里都会有些紧张,但只要我踏进隔离病房,看到我的战友,看到我的患者,内心的责任感悠然而生,便不再犹豫,不再彷徨。仍然记得我在武汉的第一个夜班,那时候病人病情普遍较重,经常有患者呼叫医务人员,有呼吸困难加重的,有需要上呼吸机的,甚至有病情突然变化的。当晚就有一位60多岁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出现了病情的急剧变化。护士通知我后,我立刻来到床旁,发现患者呼吸急促,血压和氧饱和度均下降,神志不清,马上给患者上无创呼吸机,并给予升压、输液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当晚我整夜无休,一直在病房奔波,当第二天早上我离开隔离病房时,防护服里的衣衫早已湿透,护目镜也早已模糊不清。

陌生的工作环境,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搭档,陌生的疾病,大家的心里压力都很大,有的医护人员工作中出现了头晕甚至呕吐的情况。大家及时调整工作流程和人员配置,将不利因素控制到最低。一直到2月19日,我们病区首批两位患者康复出院,大家的压力才得到缓解。我是麻醉专业的医生,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呼吸循环功能的评估与处理等,都是我的专长,经常参与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2月20日,我们医疗队收治了一位病情危重的78岁新冠肺炎患者,氧合很低,呼吸急促,神志躁动,我们马上给该患者实施紧急气管插管,给予有创机械通气。由于患者较胖,为了提高有创呼吸治疗效果,我们又给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患者的氧合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由于患者仍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以及更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治疗,我们决定将该患者转到ICU。由于疫情原因,转运路途较远,转运通道也较为狭窄,转运风险较大,我主动请缨转运该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协同下,我们一路小跑,克服了闷热,呼吸困难,视野模糊等困难,安全的将病人转运到了ICU,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

3月8日,随着方舱医院的陆续关闭,有部分患者需要转诊到我们医院。接到武汉指挥部的消息,将有12名患者同时转入我院所在的病房。为了保证患者能够安全有序的收治,正在驻地休息的我主动请缨协助收治这批患者,并完满的完成了任务。新冠肺炎患者往往合并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大多数患者的家人也都在各个医院进行隔离与治疗,甚至有些病人的家属因为新冠肺炎而离去,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医务人员就是他们的家属,就是他们的依靠。我每次查完房,就喜欢和病人聊聊天,话家常,倾听他们,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并和患者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在与病人互动的过程中,有一些患者也深深的感动了我们。“粉红爷爷”便是其中之一,他今年71岁,因为经常穿一件粉红色的衣服,人又和善友好,我们都很关心他,亲切的称他为“粉红爷爷”。“粉红爷爷”病程很长,早在1230日就出现了发热咳嗽,症状也较重。初见他时,精神很差,没力气说话,呼吸困难,由于治疗及时得当,“粉红爷爷”的病情逐步好转,说话有力气了,呼吸困难也缓解了,他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每次查房,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党,感谢来自湖南的医生,感谢湘雅三医院的医生,是我们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他很配合我们的治疗,经常下床活动,鼓励病房的病友一起做康复锻炼,鼓励他们,为他们加油打气,完全不在乎其实他也是一名需要照顾的患者。经过了42天的日日夜夜,“粉红爷爷”终于康复出院,他的乐观,感恩,友善,和蔼,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深深的打动了我们。“粉红爷爷”是被时代的尘埃砸中的一位普通人,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和压力,也是过去三个月武汉人民的真实缩影。当一切尘埃落定,“粉红爷爷”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这是对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伟大的政党,一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坚定信心。

感动我们的还有一对结婚66年的患难夫妻,他们的安危一直都牵动着我们的心,但他们的日常爱情却又温暖了这冬日里的隔离病房。他们是2月20日下午,来到我们病房的,当他们被推送到病房时,我们惊讶的发现,这是一对超高龄患者。爷爷今年94岁,奶奶也有88岁。

刚入院时,爷爷病情较重,低氧血症、呼吸困难,需要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奶奶病情较轻,只需要高流量吸氧就可以了。刚入院几天,爷爷状态不太好,一直卧床。每次我们去查房时,奶奶总是呈半坐位,或者垫高枕头遥望爷爷,眼神中对爷爷充满了关心和关切。经过我们的积极治疗,他们的病情都明显好转,爷爷的无创呼吸机也撤了,改为高流量吸氧,奶奶也可以下床活动了。每次奶奶下床时,都会到爷爷床边看望爷爷,摸摸他的额头,和他打声招呼,爷爷也很努力的回应奶奶。我们的努力治疗终于得到了回报,爷爷在卧床15天后,于35日,在我们的搀扶下,第一次下床活动,并扶着护栏慢步移动,脸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像个恋爱中的男子一样跟我们说想走到奶奶床边去。奶奶则坐在床沿,满心欢喜,看着爷爷向她迈过来的每一步,一步、两步、三步……在大家小心护送下,爷爷终于和奶奶相会了,他们手牵到手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顿时充满了胜利的喜悦病房里的病友们都鼓起掌来。

爷爷奶奶在病房的日子越来越开心,他们一起散步,一起聊天,一起就餐,一起晒太阳。奶奶经常和爷爷说话,爷爷总是呵呵一笑,应该是心满意足吧。我们小心的呵护着这一对伉俪,给他们加餐,给他们精心护理,还为爷爷刮了胡子,老两口非常感激我们。爷爷奶奶的心里总是想着对方,我们给他们带的营养品,奶奶收到后会立马递给爷爷,让他先吃。在与爷爷奶奶朝夕相处的32天里,我们见证了一段弥足珍贵的爱情。他们的一举一动,平淡无奇,却又暖人心脾。这对结婚66年的伉俪在我们的见证下,一起跨越了寒冬,在樱花烂漫的日子迎来了美丽的春天。我们帮他们治愈了疾病,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帮我们治愈爱情呢。

作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临时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我不仅是一线战士,还是一名前线记者,承担着报道我队先进事迹的任务。在完成高强度的临床任务后,我坚持每天以图文直播的形式积极报道湘雅三医院医疗队队员的抗疫先进事迹,不断发掘新闻点,如“精忠报国五人组”韩朝飞,“理发老师”苏红辉,“暖人动员”周玲,“送鸡汤队员”刘红平等等,共直播45天,总点击量近千万。共发表抗疫日记60余篇,其中中央媒体5篇。拍摄的抗疫视频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共发表了50余段视频,其中点击量超百万的视频有3段,新华社推广1段,腾讯新闻推广2段,学习强国平台发布15段。湖南经视,湖南都市,湖北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等播报了我在武汉一线的视频。我拍摄制作的视频总点击量将近7百万,很多视频,通讯稿也是其他媒体的报道来源,以我为首的抗疫一线报道团为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数十家媒体提供了很多素材。

虽然我一直在病房工作,协助病人与病魔作斗争,没有时间欣赏武汉的风景,也不管时间流逝,这一切终将变成遥远的回忆,但我仍然会记得2020年的春天没有缺席,我仍然会记得我在2020年的春天所做过的一切努力。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国捷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