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在线上相遇,我是一名护士,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是百年湘雅的老树新枝,称新湘雅!今天为大家讲述早春时节我们驰援武汉对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一场大疫如同一场大战!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这一场“有温度的战疫!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2月7日在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组的统一部署下,我院1小时内组建了一支130人的“新湘雅志愿军团”。20小时后我们占到了出发的站台,第二个20小时我们接到了战斗指令整建制接管同济中法新城一个重症病区,第十天我们迎来第一批出院患者,同时接受医院党组织检阅,充分展现出湘雅人的硬气与担当。
这是年轻的湘雅三医院史上人数最多、规格最高的“志愿军团”,医生30人,护理人员100人。这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有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儿科的主任专家,也有高年资、经验丰富的主任护师。其中不少人作为湖南省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专家在省内各地州市进行指导,也有很多人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援塞拉利昂、抗击非典等大型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但大家都发出了::“无论生死,不计生死!”的请愿声。
2月8日14:00,130人在医院外科楼前举行出征仪式:党委书记眼底湿润的临行嘱咐“一定要一个不少平安回来”张国刚院长在队伍前带领大家喊出“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三院加油”!步履匆匆奔赴武汉,你们说是:最美逆行者!其实他们就是一群刚刚长大的孩子,130人中105人是8090后,最小的23岁半。他们中间有小夫妻,准新郎,新奶爸,在家是儿女,爱人,父母,但更是医者,国有召,一呼百应!
18点高铁到达武汉,偌大的汉口站仅我们的车停靠,宽阔的街道空无一人,到驻地酒店已经是晚上9点,马上整理防护物质,布防驻地酒店,规划进出通道与各自房间的个人防护要求。
2月9日起,武汉落实“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措施,发起应收尽收总攻。当日15点,我们接到任务:整建制接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7西50人重症病房,当晚开科。由于疫情需要,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短时间内迅速改造为重症救治定点医院,我们的病房是由原来的神经外科病房紧急改造的隔离病房,我们下午四点赶到病房时装修还在收尾,设备和药品都没有完全到位,我们先到的几个马上和同济的工作人员一起布置病房、调试设备、整理药品,做好开科前的准备工作。直到23点,一切准备就绪,首战人员全副武装,开启收治病人通道。
“20多年的从业经历里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重病人一起涌入”这爷爷尽快放到22床,高流量给氧,这个奶奶放护士站对面大房间监护、无创呼吸机,“快帮我把这个叔叔抬床上,建立通路,给氧,俯卧位”,30多个病人一下子全进来了,队长王知非教授和我立即调集医护迅速行动,医护协同,三人一组,快速分流,排床位,给氧疗,建立治疗通路,保障生命体征平稳后,再仔细问病史,根据轻重缓急开医嘱,给其他治疗。
5小时内收治了48位重症患者,年纪最大的84岁,最小的44岁,均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2-3种基础疾病,此起彼伏的咳嗽和轻哼,及满目可见的焦虑、痛苦,气氛顿时压抑起来。大家无比紧张,在场所有人都没有一下子接收这么多重症病人的经验,这是一场硬战。
当时还缺物质,缺设备,但仍有一例患者在收治的门口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当时真的很憋屈,很难受,就差一点点时间啊,我们可以救下来的,可没有给我们机会。下班的时候孩子们给我说着说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不过其他的那2个上呼吸机的爷爷稳定了。
在这场战“疫”中,新冠病毒常常让很多患者的一呼一吸都备受煎熬。呼吸治疗师的出现就像特种兵,干脆利落地缓解乃至解决这种“会呼吸的痛”。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氧疗、呼吸支持设备管理及呼吸康复训练,在厚重的防护服下指导运动、协助俯卧位,为带呼吸机患者喂饭等,高风险、高体力强度,高技术含量,但他们打了一个漂亮战。
在病区里,因为隔离,老年人心理更加孤单、恐惧,内心对亲情的渴望更加迫切。大家纷纷充当了“临时家属”,从生活、心理、治疗等全方位关怀。34床的黄奶奶入院后整个不声不响,不沟通不应答,医护人员轮流陪伴她,每天问好,了解到出来匆忙连假牙都没有来得及取,孩子们每天都会从驻地带自己餐饮中的汤、稀饭、软和一些的食物给他,十多天过去,看着奶奶的呼吸是平和了,但仍对大家不理不睬,3月3日晚班李守根他们组再次带着稀饭蘑菇汤来到奶奶床边,奶奶默默喝着稀饭,突然嚎啕大哭起来“我和到了最好的稀饭,我没想到我能活下来”
活着就是一场胜战,如同这一对情深老夫妻一样,94岁的孙爷爷,88岁的李奶奶今天再次说起我们在疫情中经历的人和事,只为不去忘记,在我们拼命去救治病人时,在我们的身后有着无数的英雄在拼命的呵护着我们,最后,我需要代表我们队员再一次表示感谢,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在自己的岗位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并且拼命想做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