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叫向林军,1991年出生,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参加工作,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诊科护士,2019年转型做一名呼吸治疗师,负责危重患者规范氧疗、气道管理与呼吸康复等工作。
2020年2月7日,我主动报名加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2月8日下午5时抵达武汉,2月9日随医疗队成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9日晚上,我做为首批队员进入病房收治确诊的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52天的援助武汉工作中,医疗队累计收治86名患者,出院68人。入院患者中总体呈现病情重、基础疾病多、依赖性强的特点。51人年龄超过60岁,60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基础疾病,其中有30人合并有2种以上基础疾病。
第一天晚上进入病房工作,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我们原来计划每批次收治5位患者,当我们打开病房时,已经有10多位患者在焦急等待,当我们按照原计划安顿好首批次5位患者时,门口有接近20位在等待,从他们的言语、眼神中感受到了他们对于一张病床,对于求生的渴望与期待。为此,我们立即调整计划,有条不紊加快节奏,尽可能快的收治患者,在3个多小时内收治40名患者,不到5小时,48名患者全部入院救治,每位患者都测量生命体征、吸氧、上呼吸机等紧急处理。在我们紧张工作的同时也总结发现,病区主要存在3种情况,极少数患者不吸氧即可缓解,大部分患者吸氧后,病情可缓解,部分患者需要使用高流量、呼吸机等高级呼吸支持手段。
为此,我们确定了确保轻症、稳定重症、密切监护危重症的治疗原则,由呼吸治疗师接手管理最危重患者。管理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比想象中更复杂,哪怕是喂饭这样的常规操作这时候也存在很高风险。我接管了一位50多岁的阿姨,在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时血氧饱和度勉强维持在90%- 95%,一旦脱离呼吸机,氧饱和度便骤降至70%。那天她和我讲她三天没吃顿饱饭了,很想吃东西,鉴于她当时的实际情况,边喂饭边进行无创呼吸机支持是最好的方法,可以保证她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其需求。为此,我先使用呼吸机稳定情况,等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脱呼吸机给她喂饭,等血样饱和度下降至临界值时,我再实施呼吸机治疗。这位阿姨伴随有咳嗽,我们俩正面接触,我一边给她喂饭一边对着我咳嗽,这时候我暴露在病毒面前,但是内心非常想帮她把饭喂完。于是,趁着阿姨咳嗽时我随即半转身对着她,等她停止咳嗽时给她喂饭,同时用余光盯着心电监护仪,一旦她的体征不稳定,立刻暂停喂食,进行呼吸机治疗,最终用了半个多小时让阿姨吃了发病后的第一顿饱饭。
经过医疗队的共同努力,我们病区有5名危重患者转为重症,避免了有创气管插管,多数重症患者病情稳定,逐步转向轻症,未出现轻症患者发展为重症。2月23日,我们工作2周后,从刚开始病区台有创呼吸机、9台无创呼吸机、5台高流量开足马力到这一天成功清零。我们取得的抗击疫情的主动权,胜利的天平更加朝向我们。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们在沙漠中行走,疲惫、口渴的时候喝到了第一口水,但是我们很清楚,我们还没有走出沙漠,还需要继续喝水。
在帮助病友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后,如何加速他们的痊愈成为我们呼吸治疗师的重点工作,为此,我们针对不同病情、年龄层次、精神心理状态制定了个性化的呼吸康复方案。对于轻症患者,我们教会病友掌握呼吸操、八段锦,经一步锻炼其呼吸功能。对于重症患者,锻炼其如何吸气、呼气,到在病床进行手部、腿部的活动与功能锻炼,床旁坐起抬腿运动,到脱离吸氧下床活动,四肢力量和活动耐力训练再到逐步回归正常生活,整个康复过程中我们拉着患者的手,不离不弃往前走,当然效果也很显著,3月29日,我们成功实现病房清零,其中68位患者治愈出院。
今天的武汉,已经没有了新冠病毒,这座英雄的城市恢复了其往日的喧闹、繁荣和烟花气息,人们可以摘下口罩呼吸新鲜空气,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胜利。做为一名普通的医护工作者,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去帮助自己的同胞,感到很光荣,这也是我人生中最自豪的一件事。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打赢了这次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保卫战,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数千名同胞失去宝贵生命,经济上遭受滑坡,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这份代价也需要承受的。从2003年“非典”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17年间我们经历了2次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构建我们国家生物安全的钢铁长城,抓住疫情后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发展,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思考、去总结、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