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骨科26病区的易杨梦妮,有幸,今天能在此分享我的抗疫历程。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庚子鼠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还记得几个月前,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样,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了解疫情的最新数据,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紧张而匮乏的防护物资,接二连三倒下的医护同胞,义无反顾奔赴前线的白衣同袍……在那段时间里,我自己的内心也经历了惶恐、焦虑再到平静的过程,这个春节或许少了些年味,但是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这次疫情中,有太多太多、各行各业的人默默地付出着、努力着,才有了火神山、雷神山,才有了充足的防护物资,才有了4.2万名逆行者……2月7号下午,我正准备着第二天去门诊支援的个人物品,就接到了护士长杨驰老师的电话,说医院可能要派人去武汉支援,你愿意去吗?我当时没有迟疑就回复了她可以。她怕我一时冲动,还反复跟我确认有没有什么顾虑?是不是要跟父母商量一下?而我的答案一直很肯定。我知道没有哪个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在当时的情况下去冒险的,但是哪个去往湖北支援的人不是家中父母的儿女,甚至很多老师还要牵挂着自己的儿女。直到深夜我才偷偷给爸爸发了信息,告诉他我是主动报名的,并且让他帮我保密,我相信,作为老党员的他是会理解我的。
8号晚到达武汉,我们迅速适应着环境,9号夜里便开始接收新冠患者。当我第一次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时,看到医院门口挤满的救护车、公交车、私家车、轮椅、平车,还有病人……那一刻我害怕了,但是当苏红辉老师问谁先一批进去的时候,我又主动申请先进病房。之后有同济搭班的老师问过我,为什么会来武汉,如果换做她,或许没有这个勇气,但是又正是因为我们的到来,改变了她的想法,她很感谢我们,所以以后她也会去帮助更多的人。或许这也是我们到武汉的另外一个意义吧。为什么会去武汉?我没有真正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想答案也很简单,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又是一名共产党员,选择去只是最本能的反应,那身白衣给了我力量,让我不惧、无畏。我们在武汉救治病人,也一次又一次洗礼内心。当医护合作第一例插管成功后转运患者;当90多岁的爷爷病情好转后第一件事是下床去握一握老伴的手;当脾气暴躁的伯伯跟我说第一句谢谢;当阿姨哭着跟我们说着“感谢你们来武汉救我”;当我握紧大姐的手,一起扛过抽血气的疼痛;当病友们跟着一起练习呼吸操、八段锦;当出院患者送给我们温暖的拥抱;当病房清零,安静、整洁地像一切都没发生过……谁都想微风不燥,谁都想岁月静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上下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已初见成效,4月8日武汉解封,当时我们还在隔离,倒计时完成的那一刻,我们内心的那份开心无法言喻,为武汉拼过的命,值得!
多难兴邦。无论面对洪灾、地震、SARS,还是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摩擦,共产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一往无前、不懈奋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次大风大浪而不倒,濒临绝境而不亡,反而愈发强大,缘何?答案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年近八旬的老党员、小汤山总设计师黄锡璆老人主动请缨赴鄂支援建设;抗击非典领军人物钟南山爷爷一边告诉全国人民“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义无反顾奔赴一线,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那颗定心丸;巾帼不让须眉的李兰娟院士,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每天睡觉不足三个小时,为了人民的健康与病毒赛跑……所以,我们青年党员在这场疫情中义不容辞。
我们能安心在前方抗疫,这背后离不开社会各界、医院与科室的支持,援鄂期间,院领导多次与我们前方连线,慰问鼓劲,不断提醒我们要做好防护,不能掉以轻心,让病毒有机可趁;科里也不断给我们寄一些生活物资,护士长杨老师还多次问家中有何需要帮助,因为有这强大的后盾,所以我们无所畏惧。目前,疫情还没有完全消灭,我们医护工作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