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刘佳,来自我院国家援鄂医疗队护理一组,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风雨无阻向前 见证中国力量。
2020年春节前,一丝不安的气息开始在我的朋友圈中蔓延。一直与武汉多家兄弟医院医护人员有交流的我,深感此次病毒的传播绝非空穴来风。作为多年从事重症临床一线护理工作并参与过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的我,预感到自己这次一定会参与其中。
2020年1月31日,正月初七,我记得那天中午在科室上班点了外卖,送快递的师傅,破天荒的第一拒绝送餐到医院。等到中午一点半还没吃上饭的我,接到护理部老师的电话:你有这么多年ICU一线管理和工作的经验,做好准备,随时出发去武汉!我的脑袋里面,出现了12年前的汶川地震,扛着救援物资在什邡红白镇山区搜救地震伤员的情境,当年的我,年轻、朝气、无所畏惧;如今的自己年近四十,已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状态,确定要去吗?说我当时不纠结,那是吹牛骗小孩的谎话,此去,或能全身而退,或中招被感染,也可能有去无回…….
犹豫几秒后我对自己说,不要矫情了,没有谁逼你,遵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就好。我答复电话那头护理部的老师:好,我去。三个字蹦出来后,我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激动、紧张、焦躁,其实更多的是惶恐……,疫情的形势已经一天比一天严峻,官方媒体、自媒体、各路小道消息漫天飞舞,让人无所适从,“防护物资奇缺,武汉的医生护士,只能在隔离区裸奔;武汉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感染的病人挤满了医院,武汉的医院全部一床难求;同济医院移植科的林正斌教授,你还记得吧,去年器官移植年会,跟我们坐同一桌的,他也被感染了……等等等。
2月8日下午,医院132名同事集结,一同踏上北上武汉的高铁,火车刚过咸宁,广播提示下一站,就到武汉。我们的领队钟竹青老师突然放下手里的工作,开始给大家分发N95口罩并要求立即佩带,一人一个,弥足珍贵。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戴上传说中的N95,密闭性果真不是吹的,不到5分钟,看看周围的战友,个个都已经被憋得满脸通红。此时的微信朋友圈里,传来林正斌教授病情迅速恶化,已经装上ECMO的噩耗,陡然间,我有了一种要上刑场的错觉。武汉,这个传言空气里都弥漫着新冠病毒的城市,已经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的“瘟城”。而我们,已经站到了这里。说不怕,那也绝对是骗人的鬼话。这个世界上,有力量者,并不是那些号称自己最强大的人。恰恰相反。是能直面灾难和不幸的人,是直面内心悲壮,然后积蓄了所有能量的人。我希望,武汉一战,自己能成为那样的人。
2月9日中午,到达武汉不到12个小时,指挥部命令我们今天务必接手同济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病区并收治病人,我这个20年监护室的老兵,被钟老师亲点首站出发。下午四点半的B7西病房,还是个火热的装修工地,安灯泡的,打玻璃胶的,接电线的,络绎不绝。我问搭架子埋网线的师傅:病房还是这个样子,今晚确定可以收病人吗?“妹子,”你放心,从年前到现在,我们几个每天都只睡了3/4个小时,中法院区这边十几个隔离病房都是我们连夜组装的,放心,我们即便不吃不喝不睡,也不耽误你们今晚收病人。他停顿了一下,嘟囔到:我们这里的病人,已经等不起啊….!
来武汉前观看央视采访同济医院护理部主任汪晖的视频,提到隔离区内的大部分医疗操作,因近距离面对患者的呼吸道,有极高的飞沫及气溶胶传播的风险,虽不安,但无人退缩。晚上10点半,首站进红区的队友们开始陆续更换防护服,N95口罩、外科手套、帽子、鞋套、外层隔离服、外层鞋套、手套,防护目镜、防护面屏,一层层将我们裹成密不透风的粽子。大家互相检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防护服是我们与新冠病毒间唯一的屏障,容不得丝毫大意。同济的厉护士长符合我心目中护士长最纯粹的样子,一路冲锋在前,业务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是个开隔离病房的老江湖,此前跟协和、中日友好等医疗队多次深度合作,她一边帮我们整理防护服一边反复叮嘱我们着:宝贝们,进去做事要不慌不急,慢慢来,但请你们尽量务必保持与病人呼吸道之间的安全距离,切记切记。我懂,这是武汉的战友们善意的提醒,也是她们这一路血泪的教训史。
晚上11点半左右,伴随病房门外嘈杂的敲门声,我们正式开始收治首批重症患者。预检,分诊、登记、分流,上高流量、上文丘里、上无创呼吸机….,不停的走动忙碌,大家都出现明显缺氧的感觉,气喘、胸闷、头晕、甚至想吐。“佳老师,这个病人Spo2:74,P:110,BP还好,要不要先放到那个大房间?”“血氧只有74?”,我下意识的立马上前一步想搀扶住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家,要知道这么低的血氧指标,在我大湖南的任何一家医院都是可以立马实施抢救的呀!“刘老师….”,一旁分诊的厉护士长善意地提醒到,我伸出去的手还悬在半空中,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一步。老人家立马意识到了什么:“姑娘,没关系,你不用扶着我,我自己可以走,我可以的”,老人坚毅的眼神,我不敢直视,年近80岁的他,顶着不到74%的血氧,硬是自己慢慢挪到了病床旁。纠结、质疑和挫败感一顿袭来。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我应该做的,似乎没做到;我想去做的,似乎也做不了,不争气的眼泪把原本就起雾了的护目镜搞得更加糟糕……。庆幸的是,高流量氧疗用上不到十分钟,老人家的血氧就成成成的上到90%。等到下班前再去看他,老人家血氧已经完全平稳了。“姑娘,我已经很幸运了,能被分到同济来,又遇到你们,你们这样大无畏的来帮我们,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
武汉封城76天,这个世界,有多少想不到的悲壮,它就有多少变好的可能。
许多年以后,我们会如何来看这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疫情?
无论怎样,我都希望自己不要轻易遗忘。不遗忘武汉同济那些忘废寝忘食的幕后的工人师傅们,如同10天火神山12天雷神山,你们让我体验了真正的中国速度;不遗忘那些坚强的武汉的病友们和人民,你们坚韧、顽强、你们大局为重,听从指挥,让我看到真正的中国力量;不遗忘与我们并肩战斗的同济的医护战友们,你们从最初战到现在,我为自己在有生之年能与你们并肩作战而倍感自豪;更不会忘记一起逆行的新湘雅战友们,在武汉的52个日日夜夜里,在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精细管理,专业引领,我们共同实现了从同事到战友的完美蜕变;我们共同践行“湖南湖北,同江同湖,疫情不退,我们不归”的誓言。
让人庆幸的是,好消息正在一天天增多。
3月11日,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月28日,我们负责的中法B7西病区重症病人清零。4月27日,武汉在院新冠患者清零
中国以外的世界,被震惊了:这件事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
是的,不了解普通的中国人,你不会知道,为什么一切会发生在这里。
这是一次中国力量的空前凝聚,一次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示,一次中国效率的生动体现。
我们的抗疫之战迎来胜利曙光,但海外的情况却在急剧恶化。4月14日,纽约大学护理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联系到我们,希望开展线上中美护士抗疫交流,6月17日,耶鲁大学附属纽黑文医院的医护人员多次委托雅礼协会与我们对接,希望向我们参与过一线抗疫的湘雅医务人员学习。武汉的方舱模式,隔离病区的感控经验,新冠氧疗的管理,病人呼吸机管道的处理流程,红区的排班方式,都是她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但真正让海外同行羡慕和感叹的是:中国10分之一的重症医务人员齐集武汉,四千多名解放军医护飞抵雷火神山,数十万名湖北本地医护寸土不让,这种国家级的医疗总动员,这种全国一盘棋的中国优势,世界未见,前所未见。正如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书里所讲,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准则,你们质疑也罢,不解也好。面对疫情,人类唯有战而胜之,别无他路。
习总书记说,“公共卫生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团结合作是最有力武器”,疫情面前,不分你我,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医务人员,作为湘雅医务人员,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智慧,是责任,是义务,更是当担。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短短7个月左右的时间,全世界人民置身其中,无一幸免。最近看到的关于新冠后遗症及我国疫苗三期临床等的最新报道,由衷感慨:此身不悔生华夏,何其有幸长盛世。
惟愿余生,国泰民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