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凌晨 2 点,夜已深,病房在窗外雨打落叶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安静。我正在教实习生娟娟写护理记录单,+9 床病人家属来到护士站,面露难色地问我可不可以去病房再看下病人。
“医生不是刚看过了吗?她挺好的呀。”娟娟抢先说道。“老师,从接班开始,这个病人已经呼叫过 5 次了,我们一晚上就护理她一个病人了,明明生命体征比我还好……”
“我们去看看吧!”我打断了娟娟的抱怨,轻轻示意她暂时不说话。
我呼叫了医生,一起来到病房,医生仔细查看并询问了下,告知其暂无大碍,可以再观察看看。家属有些不好意思轻声地责怪着病人:“就你最矫情,医生都说了没事!”我看着阿姨蹙着眉,被训斥后无辜又难受的眼神,告诉她如果睡不着不妨去护士站和我们一起聊聊天。阿姨跟随我们来到护士站。我搬了把椅子,请她坐下来,轻声问了句:“阿姨,您是最近压力比较大吗?可以跟我说说吗?”
阿姨立即红了眼眶,“不知怎么回事,我总觉得气提不上来,虽然医生说一切都是正常,但我就觉得不舒服,大家还埋怨我是故意折腾,没有人能理解我的感受。”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是的,阿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我相信您肯定出现了不舒服,才会和我们诉说。您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跟我讲讲吗?”
阿姨顿时眼泪滚落下来,她的嘴唇剧烈地抖动,小声啜泣着,那声音极度克制,在寂静的夜晚却显得愈发哀伤。“我全身都痛,我心里难受呀!我没有妈妈和姐姐了,她们因为新冠肺炎上个月都走了,我特别想念她们呀,我是不是也会突然离开呀!”
然而这些情况是病人和家属从未跟我们医护人员透露过的。我和娟娟都感慨万分,我们紧紧握着阿姨的手,耐心倾听不断安慰着阿姨。阿姨情绪逐渐平复,她反握住我们的手说:“谢谢你们,听我说了这么多,你们说得对,如果我倒了,我在天堂的妈妈和姐姐会更难过,我的宝贝孙女在家等着我,我每次看着她的照片,浑身充满力量。对,为了我的家人,我要坚强起来,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送阿姨返回病房睡下后,娟娟好奇地问我:“老师,您真有耐心,病人不说,我还真以为她是不理解,故意折腾我们呢!您怎么做到愿意倾听患者说这么多?”
我抬头看着外面的夜,寂静且忧伤,思绪一下子飘到三年前。那是 2021 年新冠爆发时,也是我值夜班,一位患者的母亲来到了护士站,欲言又止。她的儿子—那个刚过 30 岁生日的年轻人,尿毒症突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转到 ICU,病情非常危重。当我看着老人无助的眼神和悲伤的面庞时,却装作什么都没看见,继续埋头写我的记录。过了一会儿,他的老伴扶着她回到了病房,两位老人备受煎熬,而我却什么也没做。
我下班时,医院门口突然传来一阵悲怆的哭声,我心里一惊,紧接着,我看到了那两位老人艰难地移着步子,跟在太平间推车师傅的后面,看着老人蹒跚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走廊上,我也陷入了他们的悲伤,迟迟不能平静。
直至现在,我的脑海里仍不时浮现出老人布满皱纹和泪痕的脸,想起他们欲言又止的神情,想起那天晚上夜的苍凉给我的深深烙印,没有星星,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无尽的冷清和深深的无奈。直到现在我都特别的后悔和遗憾。
“娟娟,你说如果当时,我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安慰他们,他们也不会感到那样的绝望吧。如果当时,我能走上前,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即使我不知道该怎样用言语安慰,只是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或许也能给他们一些支持吧,可是我却选择了忽视,什么都没有做……”。
此时也更深了,只剩墙上钟表的滴答声。过了许久,娟娟若有所思,自己默默嘀咕着:“老师,所以面对患者,我们应该要有共情,贴近她的情绪,了解她的故事……”
“是的,娟娟,我们的一声鼓励,一个眼神,一个拥抱都在传递力量,我们的角色不仅是护理者,更是倾听者、陪伴者、见证者,也许患者就会因为我们的鼓励重燃希望,你说对吗?”
我抬头望着窗外,熬过漫长的黑夜,终于迎来黎明的曙光。被雨水洗刷过的玻璃,也显得格外透亮。此时,脑海里也浮现出特鲁多医生的那句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工作多年,现在的我会更能耐心、包容、尊重的倾听与安慰,哪怕一个拥抱、一个握手、一个微笑、一个关心的眼神,都足以给他们温暖的支撑。我也渐渐地明白,为什么要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对于疾病,治疗有时候也无能为力,安慰却能让人重新燃起战斗的信心。
都说护士是陪伴患者走夜路的人,是啊,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夜的黑,但我们的陪伴可以增加患者走过夜路的勇气。我们陪同病人走过生、老、病、死,每天面对的不只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也是有着伤痛的病人的家属,愿我们能常常带去安慰,抚慰心灵之痛,陪患者走过黑夜,见证生命无常,仍坚持用爱承托希望!